东契奇历年数据 -开云体育平台
力匕
传统家具与传统观念
胡德生 | 文
阝 勹
廴 匚
厶
传统家具作为社会物质文化的开云网页一个组成部分,和人们朝夕相处,伴随人们同生共存。
它不仅仅是开云官方提供人们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只是工匠技术艺术的记录和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家具的使用功能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思想观念和民族的行为模式等。数千年来,家具始终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人们的风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保持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 传统家具的等级观念
我国自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即已出现明显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首选规范。至公元前11世纪,周人综合前代宗法制度和祭祀礼仪,制定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记录在《周礼》、《仪礼》这两部书中。后人又著《礼记》,从理论上对这两部书作了开云在线登录必要的解释和补充说明。这三部书,详细记载了周朝的等级、夫妇、朋友之间和衣食住行,包括封国、命候、宴客和婚丧、祭祀、起居等都必须按照尊卑、亲疏、长幼的次序,行使规定的权力和义务。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严格遵守礼的规定。数千年来,这些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的美德和风俗而流传至今。
1.1 菌席使用有坐次
从商周到秦汉,人们使用的家具主要有:席、几案、床榻、屏风和大类。《周·春·司几筵》规定:司几筵主管五种席垫的名称品质,辨别他们的用途以及陈设的位置。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度、熊席。莞席,一种还未长大的蒲草所编之席。编制较粗糙,通常铺在下层作筵。《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篥,乃安斯寝”。意即把莞席铺在下面,篥是指用竹藤所编之席,一般都较细密。上篥,即把精细而花纹美丽的度铺在上面。五席除莞席铺地外,其作四种席都是铺在莞席之上供人坐用的。藻席,藻,即文采修饰之意,不论哪一种质料,凡经过文彩修饰后,花纹精美,色彩艳丽的席子,都可称为藻席。次席,又称“桃枝席”,是竹席的一种。《周礼·春·司筵》:“加次席黼纯”。注曰:“次席,桃枝席。有次列成文。”蒲席,蒲,即菖蒲、香蒲,叶供编织,可以为席。用这种草纺织成的席称为蒲席,较温柔,不象竹席那样冰凉透骨,多在筵上铺设。也有编织粗糙的,铺在下层作筵。《周礼·祭礼》:“席有蒲筵”。说明蒲席有不同品种。熊斌,以熊皮为坐席。《周礼·春官·司几筵》:“甸役,则设熊席”。《西京杂记》:“绿熊席,毛长二尺余,人眠而拥毛自蔽,望之者不能见。坐则没其中”。除熊皮外,还有虎、豹、狼皮等所做之席,它们都属于冬月使用的暖席一类。五席之中除莞席外,蓁各根据席的凉、温、暖等不同特点在春夏秋冬四季使用。
五席的质地、特点并无等级贵贱之分,在使用中常以菌席的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别。《礼记·礼器》中说:“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意为不论那种席子,凡为天子设席必五重,诸侯之三重,大夫二重,不包括下层的筵。并将其列为礼的制度载入史册,足见当时等级观念的严格程度。
汉代仍保留着席地坐的习惯,菌席的使用习俗亦沿用前代。席分长短,长者可坐三至四人,短者可坐二人,再短者只可坐一人。论等级,一人独坐的席高于二人席,二人席又高于三人席或四人席。四川成都出土的画像砖有一幅“授经图”,描绘的尤为具体。画面中一老者端坐的榻上,头上还有承尘,老者身前凭几。面前一人坐独坐席,左侧二人并坐一席,右侧则三人同坐一席。画面中的人物等级通过菌席区分的一清二楚。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图1)。
1.2 几案使用分等级:
五几,即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它们各以不同的装饰手法而得名。玉几,邓嵌有玉片或贝壳的几。“玉乃几”,即以彩色华玉饰几。“文贝乃几”,即以有文之贝饰几。这些玉石、玉几是五几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图2)。
雕几,雕,即刻镂。雕几,即雕刻着精美花纹的漆几。它的等级次于玉几。彤几,彤,意即以红色饰物。彤几,指红色漆几,漆在这里并非指约色漆几。漆几,漆在这里并非指以漆饰几身,而是批其颜色而言。古代漆不言色皆黑,黑色乃漆的本色。因此,漆几,即指黑色几。素几,以白色作装饰的几称素几,在先秦古文献中,素色常指白色而言。《论语·吴语》有“素甲”,韦昭注:“素甲,白甲”《周礼·春官·中车》有“素车”。郑玄云:“素车。以白土垩车也。”《说文》云“垩,白涂也”。据此可言,以白色涂几或以白花纹装饰的几,皆称为素几。
《周礼·春官·司几筵》规定:司几筵主管五种几、案、五种席垫的名称品质,依据不同法则,不同用途布置和陈设。凡有大型朝觐、宴饷和射仪,或分封国邑、第命诸侯的时候,王的们前设置绛色底,白、黑花纹的屏风。屏风朝前的方向铺设白边的莞席,上面加铺绣云气花纹的藻席。藻席之上又铺绣有黑白斧纹边的次席,左右安放嵌有玉石的几,祭祀先王和王受酢的席也象这样陈设。诸假祭祀的席是先在地上铺绣有方格花纹的蒲席,上面再铺上白边的莞席,右侧安放雕几。献酒的酢席,下铺白边的莞席,再铺锈有云气花边的藻席。为国宾在窗前铺设筵席也同样,左边安放彤几。君王四时田猎,铺放用熊皮制作的熊席,右放漆几。如果是丧事祭尊,铺设苇席,右侧陈放素几。《尚书·周书·顾命》中还提到周成王临死前和群臣作遗诏时,仍要洗手洗同,还要空上冕服,以示春周天子的地位与名分。即使死后,还要设立如生前所坐的天子席位。由此可见各类家具在周朝贵族间的礼仪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尊卑贱差别,和贵族们的政治、生活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汉代礼俗基本沿袭西周,据《西京杂记》载:“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公侯皆以竹木为几,冬则加细为以凭之,不得加绨锦”。
案的起源要从有虞氏时说起,当时统称为“碗俎”,也可简称为“碗”。夏代称“俎”。商代称“”。周代称“房俎”。周代以后才有“案”的名称。这是由于俎案的使用日益普遍,但更多的还是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为了他有所区别,把祭祀神灵和祖先。为了有所区别,把祭祀用的称为“俎”,日常使用的则称为“案”。
俎案自其产生开始,就与严格的等级观念结合在一起。《读·鲁颂·宫》:“边豆大方”“郑笺”云:“大房,玉饰俎也,其制足音有横,下有跗”。焦循《正义》云:“长二尺四寸,广尺二寸,高一尺。诸侯饰以云气,天子以牺饰之”(图3)。
1.3 椅凳形式分等级
中国自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西域传入的胡床。它是当时唯一一种高型坐具,不仅史料多有记载,形象资料也较常见。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今天所见的马札。到南北朝时又出现了四足杌,不过当时并无“方杌”之名,虽形式与马札有别,但仍统称胡床。胡床的传入主要随佛教传入而来,首先在寺院流行,进而影响到皇家贵族,一般为身份、地位较高的人使用。
椅、凳的名称自唐代才出现,《金有粹编》载:“济渎庙北海坛堂碑碑阴·祭器杂物”有:“绳床十,内四椅子“的记载。可知当时虽有了椅子的名称,但还不普遍,同时证明在十件绳床中有四件是带靠背的椅子。唐代寺院供高僧坐禅的还有一种形体宽大、有靠背扶手并镶金坠玉的大椅子。从其金碧辉煌高丽华贵的外观看,非寻常椅子可比,应是当时等级较高的坐具,是帝玉、高僧们特有的高档家具。这在唐代卢楞枷《六尊者像》中描绘的极为真切(图4)。
宋代时,宫廷亦不异成本制作了一批高档家具,见宋代帝后像。除金漆彩绘外,也有金玉及串珠流苏作装饰,富丽华贵,属供帝后们使用的宫廷家具。然与唐代《六尊者像》中的椅相比,形体则小得多,它们同属宫廷,寺院中的高档家具(图5)。
宋代,家具的使用空间普及。为适应儒家的礼制观念,高形坐具出现多种形式。从现存各种资料表明,有太师椅(即交椅)、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靠背椅、大方凳、小方凳、条凳、绣墩等。
太师椅在当时仅次于帝后的金玉椅。关于太师椅的名称,还有一段小故事流传至今。宋代张瑞义《贵耳集》载:“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栲式,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素师垣在国忌所偃仰,片时附巾,京伊吴渊奉承时相,出意选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遣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椅”。秦时垣,即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此后,太师椅之名广泛流传。当时世宦大家都置备交椅,不仅居室必备,出行时还要让侍从肩扛交椅,以备随时休息之用。宋代名画《春游晚归图》中描绘一官员春游归来,随从中有一肩扛交椅者,椅圈上还安着荷叶中形托首(图6)。这种交椅,到元、明两朝还很重视。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宾来访才能使用,而妇女及下人只可坐圆凳或扎。这种情况我们从元明时期的壁画或版画中可以得到印证。在历代剧本、小说及民间口语中常有在历代剧本、小说及民间口语中常有坐头把交椅,二把交椅的恭维之词,可见交椅在众椅中的名分和地位。
交椅之后为圈椅,它与交椅的不同是坐面以下不用交叉腿,而用四退支撑坐面。常陈设正厅方桌两旁,后面有长案及摆件,坐前两厢各设椅子、茶几、方凳等。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迎入正厅,并以手垫相配合请客人入坐,客人亦以手垫相配合请主人先坐,然后双双入坐。客人的身分、地位要与主人相当,不得悬殊过大,否则客人就要自觉坐在下首。如果客人较多,就要自觉依长幼、名分的等级分坐在两厢的坐位上,椅子不够,下等人只好坐方使。这种礼仪在我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也说明家具的等级、名分是与我国古代传统礼教紧密结合的(图7-13)。
1.4材质优劣分等级:
家具的等级除造型、纹饰区别外,材质的优劣以及装饰物优劣也是等级观念的体现。如统治阶级所用的宫廷家具就高于民间家具,即使在宫廷里,等级观念也是很严格的。现今的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各种木质的家具,有紫檀、黄花梨、铁梨、乌木、鸡翅木、楠木、桦木、椐木、榆木、杉木等。皇宫内各宫、各殿、各级机构也要依各自名分使用不同质地的家具。如故宫内军机处的的家具,清一色的榆木擦漆家具。这些军机大臣论品级都属一二品大员,在自己家中使用的肯定都是高档家具,而他们进入皇宫,论等级则是最低的,他们自然无资格使用高档家具,这就是君与臣子等级观念的体现。在帝、后、妃、嫔等主们之间亦有明确的等级划分。据清代宫中现行则例记载,皇帝和太后使用的宴桌为黄花梨木纯金云纹包角桌;皇帝两张,太后一张。(图14)皇后所用的宴桌为黄花梨纯银镀金云纹包角桌;皇贵妃所用为黄花梨铜镀金云纹包角桌;嫔以下所用为黄花梨铁金云纹包角桌。所有桌灯、戳灯则根据数量多寡来区分等级。皇帝使用的家具也依宫殿级别各不相同,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皇极殿等处所用全部饰以及金色,其余各殿家具则 很少饰金色。总之无论宫廷家具,还是民间家具在使用中都体现了明显的等级划分。
2、伦理道德观念
家具中的几除了显示等级、名分外,还是敬老之具。《礼记·曲礼》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告,则必赐之几杖。”意思是说大夫满七十而辞官的,必赐之几杖。在为长者进几杖时,还要拂拭一下以示尊敬,即所谓“进几杖者抚之。”古代习俗,人几在左,神几在右,故通常只设右几,偶设左几,则是优待老人或尊者的一种礼遇,右则五几,俱为神灵或祖先而设。可见家具在古代礼仪中的作用。
汉代平民坐席亦有很严的规矩,如果坐席的人数较多,其中长者或尊者须另设一席别坐。即使有时与他人同坐一席,长者或尊者亦必坐在首端。而且同席的人必须尊卑相当,不得悬殊过大,否则尊者自以为受辱。古书中常记有因坐席不当,长者自以为辱,于是拔剑割席分而坐之的事情。《史记》:“任安与田任,俱为卫将军舍人,居门下,卫将军从此二人过平阳公主家,令二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人裂断席,别坐。”《世说新语》:“管宁与华歆同席读书,有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2.1 家具品种分伦理
历史进入唐五代时期,人们的起居习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垂足起居代替了席地起居,汉代以前那种烦琐的礼节也不太讲究了。但在个别家具品种和特殊场合中,家具仍是礼仪和等级的象征。如历代帝王宫殿中的宝座,象征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龙纹和凤纹装饰的家具也只供皇帝及后妃们使用。在民间,家具亦有贵贱之分,椅子的名分就高于凳子,交椅在众类椅子中又高一等。到宋元时期,仕宦贵族及有名望人家中都置备交椅或圈椅。这在当时家具品种中属高档货,只供家中男性主人和贵客使用,女主人只能坐一般形式的椅子或凳子;平民百姓则无资格使用。如宋代名画“折栏图”和“却坐”图,图中男主人坐圈椅,而女主人坐的却是圆凳墩。在元刻《事林广记》插图中描绘了一幅男主人接待宾客的情景,主人宾客分别坐在大厅正中的交椅上对话,其他侍从等皆垂手站立(图15)。
内蒙元宝山元墓壁画所表现的男主人端坐交椅之上,而女主人坐的则是圆凳(图16)。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壁画中的夫妇对坐图,男主人坐的是交椅,两位女主人坐的是带围套的方凳。明清时期,民间普通家庭多于厅堂正中设一长条案,摆放一组陈设。案前放一方桌,略低于长条案面。方桌上陈放茗瓶茶具,方桌两侧各方一把圈椅或官帽椅,显得庄重严肃。这种陈设格式,礼仪性很强。通常情况下有贵客来访,主人至门外迎接,引至正厅,主人以手势相配合请客人入座,客人亦以手势相配合请主人另一侧入座,以示谦恭。然后双方相揖入座(图17)。正厅两厢一般还要纵向平设数椅。如果客人较多,除主客外,其余人则按长幼次序分别坐在两旁。
2.2 家具使用男女有别
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共用衣架,不共用梳洗用具,不亲手递交东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问候,已出嫁的姑母、姐妹、女儿等又回家的,兄弟不得与之同席而坐,吃饭也不得与之共用食器,父子不得同席而坐。父母、公婆准备坐下时,媳妇要奉上坐席,请问铺席的方向,准备躺下时,年长的媳妇要奉席请问足向何方,年轻的媳妇在父母、公婆起来后要送上坐具请他们坐。侍者捧上小几以依凭,然后收拾卧席与簟席。把被褥束好悬起来,枕头放进箱子,草席装在套子里收好。父母、公婆的衣被、直在席、枕头、小几不能随便更换地方。对手杖和鞋子要恭敬,不能靠近。
3 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体现在家具上,是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家具的每个部件施以不同艺术造型,或以各种手法对构件表面装饰各类纹饰,使器物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心情舒畅的感受。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审美观念即伴随而来。早在夏朝的大禹时代,人们已知道在席的边缘包边,并开始使用漆来装饰器物了。《韩非子·十过》说:“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器其外而朱画其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尊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二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流。食器雕琢,觞酌刻镂。四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人不服者五十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舜得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为了乞求神灵和祖先的保佑,令人制作了大批祭器。这些祭器的里面全部用红漆描绘精美花纹,外面黑漆,茵褥都用丝织物制成,用茭白织席,并以丝麻织物包边,还有饮酒和盛酒的用具也装饰着华丽的纹饰。夏朝灭亡后,建立商朝,出乘大车,冠冕前后各饰九条玉珠串,饮食器及酒器雕刻花纹。宫殿四壁涂成白色,殿前建有宽敞的空地。茵席上装饰着彩色花纹。这些弥侈行为引起许多诸侯国的不满。至春秋战国及两汉时期,漆工艺空前发展。从近年考古发掘的实物看,当时的漆工艺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漆俎、漆案、漆几、彩漆木床;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镂雕小座屏、漆几、漆案;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黑漆彩绘长方案等。如:信阳出土彩漆木床(图18),它由六个云纹足支撑床面;床身通体髹漆并彩绘花纹,是一件十分精美华丽的家具艺术珍品。这时期的漆器除髹漆彩绘之外,还有雕刻、镶嵌等工艺珍品。这时期的漆器除髹漆彩绘之外,还雕刻、镶嵌等工艺手法。它们不仅对器物起保护作用,更因漆饰和造型体现的艺术风格,使人百看不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错金银工艺在战国时也非常发达。最典型的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方案和错金银铜质牛、犀和虎食鹿型屏风座。方案以四龙、四凤缠绕盘结,下承四鹿纹圆形底座,龙头之上施斗拱形支架,犹如建筑构件的一斗三升,分别支撑案角两侧的大边。方案通体以铜制成,并以错金、错银工艺手法装饰龙麟、凤羽及卷云纹(图19)。屏风底座分别作成虎、牛、犀三种动物形象,生动逼真,加上错金工艺的装饰美化,更加活灵活现。可以说,我国古代艺人在处理器物的实用保护、美化装饰的关系上,已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营造舒适生活环境方面所具有的美学概念和审美情趣。
宋元至明清时期,审美观念体现在日用家具上大体分两种类型,豪华型和素雅型。在家具的陈设及使用中,客厅及娱乐场所多采用豪华型,以衬托娱乐气氛。而卧室及书房讲究文静、安逸,应避免过分华丽。出于生活的需要,对家具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
3.1 镶金坠玉,豪华型
豪华型家具,大多装饰有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或以金漆、彩漆描绘出绚丽多彩的花纹;或以雕刻或以镶嵌手法装饰烦琐的图案等。这方面的实物,如战国墓出土的嵌玉漆几、雕花漆几、彩漆龙凤纹座屏、错金银铜方案、虎、牛、犀屏风等。唐卢楞伽《六尊者像》和宋代《帝后像》中描绘的椅子,以彩漆作装饰,同时在椅背及扶手出头处圆雕龙头,有的还悬挂串珠流苏,体现出的艺术效果是绚丽、华贵的气派。至明清时期,木雕刻工艺空前发展,厅堂陈设家具多雕刻以螺锢、彩石嵌出烦琐的图案或花纹,也属于浓华、富丽的范畴(图20-22)。
3.2 简练朴素,典雅型
这类家具的风格特点与豪华型家具截然不同。它以简练舒展为主,一般不施加雕刻或镶嵌(图23、24)。偶有雕饰也只是局部点缀,犹如画龙点睛。它起源于民间,到明代中期,随着民间造园艺术的发展,再经当时文人、画家的改进、提高,形成带有浓厚文人气质的风格特点。
简练型家具一般以线条作装饰,各部构件都有各自的造型。且大多为曲线形,纯直构件不多。床榻类家具自大多在面上装几何纹攒棂围子,或以三块独板作围子,充分表现了黄花梨木鲜艳、美丽的自然特点。柜类家具的柜门或两侧也常用镶嵌手法和镶嵌手法,有的柜门还用一块整板镶成这种风格特点,既节省了珍贵的材料,又收到纯朴、文雅的艺术效果。陈设在书房、卧室,显示出高雅、文静的环境和气氛,也反映了文人和画家崇尚典雅、清新、文静、祥和的观念和心态。
4 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在家具上的体现主要指装饰题材的涵义。看一件家具,首先注意的是它的造型和装饰它不仅给人以美观华丽的外表,还可以根据装饰花纹的涵义给人一种良好的祝愿,使人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满足。
中国传统家具装饰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门类:
4.1 各类神兽
龙纹:龙纹自古为华夏民放射崇拜的图腾,被尊为华夏之神。传说龙为鳞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故为五灵之一。《易经》有云:“飞龙在天,大人造也。”秦汉以后逐渐用于比喻君王,历代皇帝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故此,用龙纹作装饰的器物为帝王所专用。我国古代传说的龙有多种,各具不同形态。然而最常见的是有角、有爪、蛇身的所谓黄龙,是众龙这宫声誉最高,属于最高等级的瑞兽,其姿态之美,生动可爱,被历代视为神圣的崇拜物。《瑞应图》:“黄龙者,四龙之长,四方之下色也,神灵之精也。巨细,能幽明,能长能短,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鱼则应和气游于池沼.”《孝经授神契》曰:“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图25)
黄龙之外还有螭虎龙,(图26)一种无角的龙。神话传说为水神,一曰雌龙,一曰龙子,又名蚊龙,蛟螭。明式家具常用螭虎龙,特点是线条流畅、动作优美,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活泼。
夔龙,神话中的瑞兽,传说黄帝时诸侯于东海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则风雨,目光如日月,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古代青铜器常用夔纹,至清代,家具纹饰亦多用夔纹。即取材于古代铜器、玉器花纹,根据家具构件形态,略有创新。其特点是硬角折弯,苍劲有力。俗称“拐子龙”。(图27)
狮纹:狮子本生于美洲、非洲等地。很早就作为瑞兽进入中国,古称兽中之王。雄狮体魄尤壮,吼声如雷,甚威严。百兽见之皆伏,曰行五百里,为毛虫之长。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吼则百兽避易,马皆溺血。虞世南言,其拉虎吞蓖、裂犀分象,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敢集其尾。其性最傲,遇者极匍伏,虽饥时不吃。千人逐之也迟行。人不见处,仅任性疾驰。又传狮最有情,受人德必报。(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古人赞誉狮子猛以示心,仁而能驯,拟悦君子之德。曾闻西国常驯养,今出中华应太平。却羡文殊能服尔,稳骖驽下天京,忠顺威服百售。乃制其形,历代视为祥瑞。(见《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古时常雕刻其形于大门两侧,既示威猛,有表仁德。装饰图案多表现在屏风心上,常见为“番人进宝图”或“职贡图”等。借喻“天下太平”、“万国咸宁”。
瑞象:表现瑞象的题材也以“万国来朝图”、“职贡图”和“番人进宝图”居多。唐白云子《稽瑞》引《孙氏瑞应图》曰:“王者政教得于四方则自象至。”又云:“人君自养有节则负不死药而来”。《说文》曰:“其状如胶白,六牙道,贵德远兵,故多卷,凡象牙垂白以和疆。”历代誉为太平有象。明清两代卤薄仪仗中有仪象,宫中有象房,驯养象只最多时有三十五只。每朝会驯象各自站班排列,象背驽宝瓶,内装五谷,喻为“太平有象”、“五谷丰登”之意。康熙南巡图中生动描绘了驯象站班的情景。如今在皇宫里以“瑞象”作陈设和装饰的随处可见,明清家具中以象纹装饰的也很常见。
虎:又称骑虞。黑纹,尾长于躯,不食生股)纹,尾长于躯,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君王有德则见,应德而至者也。又曰:驺虞,仁兽也,其纹而白,其质猫首虎躯,尾参于身。一日千里,熟知其神,振振仁厚,不践生草,彼物之生亦不以饱,惟天生之亦自天成,圣明之世为祥为祯。维 今天子道德纯至,肫盹皇仁,远逐一视。昭事上帝曰敬曰诚。孚于下民皆乐其生,皇天维亲兆民胥悦效灵。白虎黑纹而仁,食自死之兽。(见《古今图书集成·博物篇·禽虫典》)
古史云,云从龙,风从虎。虎,阳兽也,七月而生。七者阳气成,故虎首尾长七尺。虎性威猛,常喻将帅之勇。发于忠义,非激而怒之也。历代以为仁兽誉为嘉瑞。有古诗赞誉白虎曰: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自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蒙马一向威,浮江一以仁。彩笔耀朝曰,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气浮,厚地随声震。君能贾余勇,日夕长相亲。”
虎纹在汉代时使用较多,汉墓出土彩绘衣箱,即以云纹和虎舞纹作装饰。
眼麟:家具装饰图案“番人进宝图”中常有眼麟形象,传说中嘉瑞之一。旧传为神兽或仁兽。《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兽则麒麟”。雄为麒,雌为麟,其状腰身牛尾,圆顶一角。借喻杰出人物。《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卷四十六介绍麒麟说:“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麟为毛之长,麟之中不践生草,履生虫,言麟性仁厚。麋身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音中律礼,行中规矩。不群居,不入陷阱,不惟罗绸。王者至仁则见,盖太平之符也。”清代吉祥图案有“麒麟送子图”,喻人生有德,则早生贵子。
瑞鹿:瑞鹿常指白鹿而言。古代迷信以白鹿为祥瑞。《宋书二八·符瑞志》中:“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志”。白鹿又称“天鹿”传说为人升仙时的乘骑。《艺文类聚》 引孙氏《瑞应图》:“天鹿者,纯善之兽也。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历代以为瑞应,图案常与松树组合,喻“松鹿同春”。与仙鹤组合,喻“鹤鹿同春”。有时也与寿星组合,喻“禄寿康宁”。
海马:也称“河马”。古代又有“龙马”之说。《周礼·夏官·瘦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騻,六尺以上为马。”凡马之大者皆可称为“龙马”,或称为“龙”。《礼记》曰:“圣人用民必从,天不爱其道,不藏其宝,故河出马图”。注曰:龙马负图也。孔安国《尚书·大传》曰:“王者有仁德,则龙马见。伏羲之世,龙马出河,遂则其纹以画八卦,唯之河图也”。故宫现存一件紫檀木平头案,腿间档板透雕“河马负图”图案。河马负图历代被视为祥瑞。
4.2 各类飞禽
凤凰,凤凰图案在家具应用上十分普遍,也属于传说中的瑞鸟。《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大戴礼·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传说凤鸟非练实不食,非礼泉不饮,有圣王出,则凤凰见。《论语·讲瑞》:“凤凰,鸟之圣者也。”《瑞应图》:“凤凰者,仁鸟也,王者刳胎剖卵则至。”历代以为瑞鸟,皇宫内喻为后妃。以凤纹做装饰的器物,多为后妃所专用,古人以凤鸟是羽虫之中最美丽者。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动物,而是人们凭想象虚构出来的形象。它的形象吸收了鸿前、麟后、蛇籍颈、鱼尾、鹳额、鸳腮、龙纹、龟背、燕颌、鸡啄。更有儒家美化为“五色具备,飞时百鸟相随,则见天下安宁。”《诗·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雄为凤,雌为皇,雌雄同飞,相和而鸣,逐以“凤鸣朝阳”喻高才峰时,鸾凤和鸣,为祝人婚礼之词,被人喻为佳瑞。(图29、30)
鹤,又有仙鹤的美称。有黄、白、苍、黑诸色。苍者谓之元颊,元指鹤之老者。传说鹤百六十岁则有纯白、纯黑之异。其行必依洲屿,止必集林木。一走千里,极为罕见。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鹤千岁则变苍,有两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古代传说常仙人骐骥,世人誉为瑞鸟,王者有音乐之节则至。
雉,即锦鸡,雄性最美。古代传说为瑞鸟,在屏风、箱柜类家具上装饰较多。历代典籍也记载颇多。《礼记》:“雉性刚而守节。”《尔雅翼》:“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因地之坟衍为疆界,分而护之不相侵越。一界之内要为一雄为主。余者虽众,莫敢鸣雏。”《周礼》云:“大丈夫执雁,士执雉。雉取有文彩而守节也。”又曰:“雉死耿介,妒垄护疆。善斗,虽飞不越分界。”《化书》又说:“雉不再合,信也。”《旧唐书》:“杨炯冕服议华虫者,雉身被五彩,象圣人体,兼文明也。”《中和集》:“商人置雉于舟中止,以侯阴晴。天当晴,则雉尾直竖,天将雨则雉尾下垂。”古代文官补服有雉补,为二品,象征耿直、守节、维护疆界。
鸳鸯,鸳鸯在人们思想观念中象征夫妻恩爱,忠贞不二。世代以为瑞鸟。《埤雅》:“雄鸣为鸳,雌鸣为鸯。”故曰鸳鸯。晋崔豹《古今注》:“鸳鸯,水鸟,凫类。雄雌未能相离。人得其一,则其一相思而死。故谓之匹鸟。”《格物论》:“鸳鸯,文禽也,似凫,毛有五彩。”《函史》:“游浮,雄左雌右。宿,雄翼右掩左,雌翼左掩右。”《拾遗记》:“南方有鸟曰鸳鸯,形似雁,徘徊云间,栖息高岫,足不践地,生于石穴中,万岁一交则生雏,千岁衔毛学飞。圣君之世来入国郊。”
蝙蝠纹,蝙蝠纹为一种传统寓意纹饰,蝙蝠非鸟非鼠,而是一种能飞的哺乳类动物,属动物学中的翼手目。在我国的传统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传统习俗常以“蝠”的谐音,把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象蝙蝠一样自天而降,以此结成吉祥图案。蝙蝠常与云纹相组合,名曰“宏福齐天”,与“寿”字组合,曰:“五蝠捧寿。”五福分别为: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图28)
4.3 各类植物
梧桐,《瑞应图》:“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礼·斗威仪》:“君乘木而王,其政平梧桐常生。”《桐谱》:“桐体湿则愈重,干则愈轻,生时以斧砟之甚易,干则轻而拒斧。谚曰:“轻是桐,重是桐,难砟亦是桐”。《周书》曰:“清明之时桐始华,不华则岁有大寒”。《遁甲书》:“梧桐可知月正,平岁生十二叶,一边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有闰则十三叶,视叶小处则知闰何月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落。”古人以其神奇,誉为瑞木,屏风、箱柜雕刻的树石花卉中,常有梧桐数的形象。
松、梅、竹:松树、梅花、竹子都属于耐寒植物,民间俗称“岁寒三友”。
松树,能顶风傲雪,四季常青,历代被誉为长寿的象征。
梅花,岁寒三友之一,梅能于老干上发新枝,又能御寒开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不衰。梅花五瓣,民间又借以表示五福。明清以来,梅花纹样是人们最喜欢的寓意纹饰。
竹子,竹子象征不刚不柔,滋生易,成长快,古人长喻子孙众多。竹历寒冬而枝叶不凋,所以岁三友,竹居其一。
木本折枝花卉,折枝花卉常见有梅花、桃花、海棠花、石榴花、桂花以及松、竹、梅等,大多装饰在屏风、箱面、柜门之上,或雕刻,或镶嵌或彩绘,各种用法均有。
灵芝,世人誉为仙草,灵芝有数种,赤灵一名丹芝,黄芝一名金芝,白芝一名玉芝,黑芝一名玄芝,紫芝一名木芝。实际上远不止这些。神话传说灵芝为仙药,服之能常生,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孝经授神契》:“王者德至草木则芝草生。”《白虎通》:“王者德至于山则芝实茂”。《瑞应图》:“芝英,王者亲近耄老,养有道则生”。“灵芝本为一种名贵药材,由于数量稀少,得之不易,被视为仙草,把见到灵芝作为祥瑞的征兆。加上历代儒家、道家的渲染附会,更增加了灵芝的神秘色彩,成为历代帝王及其追随者们崇拜的祥瑞物。(图29)
莲花,又名荷花。晋崔豹《古今注》:“荷花一名‘水且’、一名‘水芝’、一名‘泽芝’、一名‘水华’。”佛教、道教以莲花做标志,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民间以莲花喻“君子”。宋周敦颐《爱莲说》:“莲花,君子者也。”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擢青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婷婷竟直,可远观而不可谢玩。传说莲花不染尘俗,如有人以手触之,花瓣随即堕落。历代以莲花为瑞物,装饰家具常以碧玉饰荷叶,青玉,白玉饰荷花,形成色彩艳丽、逼真的立体画面。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紫檀雕荷花宝座,就是很好的实例。(图30)
牡丹,《格物论》:“牡丹谓之花王”。《濂溪集》:“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此后。世人誉牡丹象征富贵。宋《清异录》:“张翊造花经一品九命,牡丹第二。”《花木杂考》:“宋张景修以十二花为十二客,牡丹为贵客。”历代以牡丹为奇花,常于装饰日用器物。
菊花,又称秋花,秋秋之月始开。《神农书》:“菊为养性上药,能轻身延年。”宋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隐逸者也。”历代把菊花誉为隐士,菊花题材长用于装饰家具。
缠枝花卉、传统吉祥纹饰,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名“万寿藤”,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通常以一种藤蔓卷草经提炼概括而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且优美生动。起源于汉代,历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盛行不衰。缠枝纹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以莲花组成的称“缠枝莲”,至晚清又出现“缠枝葫芦”等。
西洋花,明末清初之类,海上交通发达,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往来频繁,西方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逐渐为中国所应用。自清代雍正、乾隆及嘉庆时期,出现一些模仿西式建筑及室内装饰的风气。最典型的是北京西郊长春园中的远赢观,从建筑模式到室内装饰无一不是西洋风格,为装饰和布置这些西洋建筑,曾经做过大批用西洋式花纹装饰的家具。这样在清代家具中除主要用传统纹饰外,用西洋花纹装饰的家具亦占一定的比重。表现手法通常是以一朵花为中心,向四外延展枝叶,还可以根据家具的构件形态随意延伸。
西洋花本是西方生长的一种植物,茎干葡地而生,花朵如中国牡丹,有称“西蕃莲”、“西洋莲”或“西洋菊”,花色淡雅,自春至秋相继不绝。春间将藤压地,隔年凿断分栽。根据这些特点,既可做大面积的板面装饰,又可作缠枝花纹用于边缘装饰。(图31)
忍冬纹,忍冬,俗称“金银花”、“金银藤”。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因名金银花。凌冬不凋,故又有“忍冬”之称。《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多用作佛教器物,装饰家具多用于边缘部分,取其“益寿、吉祥”的含义。
桂花,桂花一名“木樨”、一名“嶡桂”。冬夏长青,有黄、白红诸色,花四出或五出或重台。七、八月开花,味甚芳香。传说月中有桂树,常娥以桂花酿酒,名“桂花酒”。又传说每年八月十五夜常有桂子落,食之可长寿。图案表现的桂花树多数都有月亮相配合,名曰“桂圆”。
水仙,《格物论》:“水仙花苁低,叶似就韭,根似葱,茎首有花”。《三余贴》:“和气磅礴,阴阳得理,则配玄荣于堂”。配玄,即今水仙也。一名“丽兰”。明清两代用于装饰家具,常和灵芝相组合,名曰“灵仙祝寿”。
萱草,萱草一名“忘忧草”《本草纲目》:“萱草嫩牙作蔬,食之令人昏睡,因名‘忘忧’。又名‘紫葱’、‘鹿葱’、‘宜男’”。《述异记》:“萱草一名紫萱,吴中书生呼为‘疗愁花’”。《孟郊诗》:“萱为儿女花,不解壮士忧”。《本草纲目》:“萱草一名鹿葱,盖鹿食九草这一,花名宜男,妊妇人佩其花生男”。《群芳谱》:“山萱药,即黄花菜,又小而色黄曰‘金萱’,甚香,可食,宜植石畔”。明清时期常以“忘忧”、“宜男”的寓意装饰日用家具。
4.4 各类图案
云纹,云纹大多象征高升或如意,应用较广,多为陪衬图案。形式有:四合云、如意云、朵云、流云等。常和龙纹、蝙蝠纹、八仙、八宝纹组合在一起。云纹在思想观念中常称为“庆云”或五色云、景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汉书?礼乐志》效祀歌:“甘露降,庆云集”。又天文志:“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茯芬芬,萧索轮囷。是谓庆云,喜气也”。景云又称:“祥云”。《孝经?授神契》:“德至山陵则祥云出,德至深泉则黄龙贝”。《后汉书?蔡邑传?释海》:“连光芒于白日,属炎气于景云”。《瑞应图》:“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非气非烟,五色氤氲,谓之庆云”。
海水江崖纹,海水江崖纹在家具上使用较多,通常在有龙纹的图案中都有海水崖纹相配合。海水象征大江大河,在海水纹的中间,耸立着山石。江水和山石组合,象征“江山”。海水江崖之上有双龙和祥云,构成真龙天子主宰江山社稷的寓意画面。这种图案不仅在家具上,在其它各类日用器物上也被广泛使用。
何纹,几何纹是以各种形式的线条或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俗称“锦纹”。锦纹一般在漆器家具上使用较多。至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硬木家具上也广泛使用了。故宫博物馆收藏着一件黑漆嵌螺甸书格,以簿螺甸镶嵌各式花纹,其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锦纹就有三十六种之多。
回纹,几何纹中的一种。回纹,即“回”字形的纹饰。形态以一点为中心,用方角向外围环绕形成的图案。清代家具的四脚常用回纹作装饰,也有用连续回纹作边缘装饰,称“回回锦”。
万字纹,图案形式写作“卍”或“卐”,为古代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宗教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又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前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采用为汉字,读作“万”。用“卍”字四端向外延伸又可演化出多种锦纹。这种连锁花纹常用来寓意连绵不断和万福、万寿不到头之意,也叫“万寿锦”。
博古纹,博古纹起源于白宋大观时期,徽宗命大臣编绘宣和殿所藏古器,名曰《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来取该图或以古器纹样装饰家具,遂名“博古图”。有的在器物口上添加各种花卉,以为点缀,尤其进入清代,在家具上使用较多,寓意典雅、高洁。一般情况下,每组图案都能组成一句吉祥语。如:瓶中插如意,即为“平安如意”,钟、笙、大瓶组合为“终生太平”等等。(图32)
方胜纹,方胜又称“金胜”,即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古时作为祥瑞这物。《宋书?符瑞志》有:“金胜”,谓国平盗贼,四夷宾服则出。明清以来成为吉祥图案中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
4.5 各种神话故事
五岳真形图,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五岳真形图为代表五大名山的五个符号,这种图案在清代家具中时有所见。五岳真形图以嵩岳居中,左一为华岳,左二为衡岳,右一为泰岳,右二为恒岳。据《藏经》记载:“五岳之神,分掌世间人物,各有所属。如:泰山和天地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衡岳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鱼龙;嵩岳主掌土地、山川、牛羊食嚼;华岳主掌金、银、铜、铁、飞走蠢动;恒岳主掌江河淮济、四足负荷等事”。《抱朴子》曰:“修道之士,栖陷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山中魑魅虎虫,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汉武元丰三年七月七日受之西王母,流布人间。后太初年中,李充自称冯翊人,三百岁,荷草器负图傲游。武帝见之,封负图先生。故世人能佩此图渡江海、入山谷、夜行郊野、偶宿凶房,一切邪魔魑魅魍魉水怪山精,悉皆隐遁,不敢加害。家居供奉,横恶不起祯祥永集云。故此图不独用为佩轴,家居裱成画图,安奉亦可”。由此得知,在家具上雕刻此图的目的除装饰美化外,还有为了驱魔避邪,以求居家安乐、永保吉祥的含义。(图34)
海屋添筹,即画面中绘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中有仙山楼阁,楼中陈设宝瓶,内插筹码,空中有飞翔的仙鹤,口中街筹欲往瓶中添筹,仙山周围散布若干小岛,点缀苍松翠柏,以增加画面的仙景。(图34)这个故事始见于宋代苏轼《东波志林》:“传说有三个老人相遇,互相询问年岁,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经装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于昆仑山齐矣”。传说一筹码代帮千岁,后来人们常在祝寿礼物上饰海屋添筹图案。
八仙,即人们熟知的道教八位仙人的总称。分别为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相子、兰采和、何仙姑。装饰图案常隐去人物,只雕出八仙手中之物,俗称暗八仙。(图35)八种宝物各代表不同含义:宝扇,轻摇宝扇乐陶然;宝剑,剑现灵光魑魅惊;鱼鼓。鱼鼓常敲有梵音;玉版,玉版和声万懒清;葫芦,葫芦岂止存五福;紫萧,紫萧吹度千波静;花兰,花兰内蓄无凡品;荷花,手执荷花不染尘。八种宝物组合在一起,即八仙齐来,寓意祝颂长寿之意。
八宝纹,八宝又名八吉祥,由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组成。八宝本是佛教中的八种法器,各县不同含义。据北京《雍和宫法物说明册》介绍: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谓;法轮,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谓;宝伞,佛说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谓:白盖,佛说偏覆三千净一切药之谓;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谓;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谓;金鱼,佛说坚固活泼洗脱坏劫自谓;盘肠,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谓。八宝常见为组合使用,称“八宝生辉”。(图36)
4.6 其它成语吉祥图案
清代晚期家具的装饰花纹多以各种物品名称的谐音拼凑成吉祥语。如;两个柿子和如意组合,或和一朵灵芝组合,名曰“事事如意”(图37);蝙蝠、寿山石加上如意或灵芝,名曰“平安如意”;佛手、寿桃、石榴组合,名曰“多福、多寿、多子”;满架葡萄或挂玉馨,玉馨下挂双鱼,名曰“吉庆有余”;喜鹊和梅花组合寓意“喜上眉稍”。还有把灵芝、水佩、竹笋、寿桃组合,名曰“灵仙祝寿”等等。晚清家具大多造形雍肿、呆板,雕刻不精,装饰花纹粗俗无意趣可言。总而言之,我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制作的家具,无论造型、结构、雕刻手法及装饰题材等方面均无研究和借鉴的价值。
- END -
曹亮英
回复这个产品真的太棒了,用起来非常顺手,强烈推荐给大家! 这个产品真的太棒了,用起来非常顺手,强烈推荐给大家!
王刚东
回复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张艳楠
回复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